進入工業4.0后產業與工作的改變都較以往的工業革命更加顯著,關于人類工作前景的各種討論亦持續升溫。盡管變革下的利弊得失,各方見解與研究仍有出入,但大環境與工作本質的巨變已是事實。
簡而言之當人工智能、自動化和機器學習等趨勢,讓生產與工作流程變得更聰明,勞工勢必也得跟進并自我充實,才不致顯得相對較笨或較慢而陷入替代危機。縱然未來的變量誰也不敢保證,但有備無患絕對勝過靜觀其變。
據金融時報報導進入自動化革命后,以往相對傳統的制造業,其生態也隨之改變。其中又以生產線環境、職缺類別比率和職訓技能等方面最為明顯。
觀察美國聯邦政府過去7年的制造業職缺統計信息,制造業在這段時間新增了39萬份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包括回流企業所增加的工作機會,其要求技能多半和過去大不相同,因此部分勞工仍缺乏適應產業結構改變所需的技能。
堪憂的是2016年美國透過實習制等人力升級方案就業的比率目前僅有0.35%,其中關鍵的政府資金等方面仍未見具體進展。技術改變與產業革新,造成美國本土即使制造業職缺增多,卻因勞動供給無法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埋下結構性失業的隱憂。
以勞動市場咨詢公司Burning Glass Technologies資料來看,2016年美國制造業所刊登的職缺廣告中,軟件工程師的見刊率僅次于業務,職缺數更首度超越機械工程師,達到后者的2倍。
西門子美國分公司執行長Judy Marks指出,計算機設備在制造業第一線愈見普遍。美國西門子就僱用了7500位軟件工程師,約占該公司美國員工總數的15%。
奇異航空和德國園藝工具制造商Stihl Inc等企業,考量人機合作下,自動化可取代部分單調乏味的工作,人類可轉向更多挑戰,因此在美國都有擴大招募與員工訓練的計劃,后者更未曾因自動化而資遣任何員工。
不同以往的是,制造業勞力密集與危險臟亂的形象,將在自動化普及后逐漸改觀。且因人類勞工必須管理與整合計算機運作與產出信息,因此薪資可望提升,也較能吸引年輕人加入。但無法改變的是,人機協作和生產管理的比重加大,技術與知識的要求也會相對改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