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全球制造業受到久未有過的重視。德國推行工業4.0,美國制定先進制造伙伴計畫,日本提出振興制造業計劃等,就連1月底剛在瑞士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也將2016年的年會主題訂為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依靠出口經濟創造成長奇跡的中國,也正在為制造業重新定位。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國制造2025應運而生,要將中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
來到上海嘉定的汽車制造業大本營,這里被選為中國制造2025的第一批46家企業試點之一,正在嘗試智能網聯汽車。
來到這里可以看到上海汽車制造的無人駕駛汽車進行測試,方向盤能自行轉動,車輛可以完美繞過電線桿,還會超車。
要實現無人駕駛,必須搭建一個智慧連網系統,車子和車子之間要用網路連接,互相感知,還要和路邊的紅綠燈等交通設施以及天上的北斗衛星導航互連等。汽車產業將會因此出現新的洗牌;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總經理榮文偉說。
來到蘇州吳江這個臺商大廠云集的生產聚落,臺達電的吳江三廠正在改造成一座智能工廠。臺達電機電事業群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張訓海給自己的時間只剩三年。
這座初具雛形的智能工廠,生產的是變頻器,特色是混線生產。技術員只要刷一下條碼,作業指導書直接下載在電腦螢幕上。所有生產參數均由條碼控制,因應客戶不同需求,一天可以挑戰換線15~20次。真正的智能工廠,首先要不停機換線;張訓海說。
導入物聯網后,達電工廠內每條生產線至少安裝了近200個感測器,收集生產數據,機器會知道自己快要壞了,自動診斷及校驗,同步自動傳送警示訊息,很快排除障礙。
但全廠智能化其實是筆不小投資。張訓海統計,花在吳江三廠的軟體系統約數千萬臺幣,硬體累計已投資3億。但不做不行;得讓市場非常高端的產品,非你不可;他語氣肯定。
的確中國2015年出口訂單下滑,遠超金融海嘯時期,制造業風雨飄搖。專家預測,加上中國制造2025堅定施行可能會先造成一次產業洗牌。
工廠若從一開始賺的就是夾縫中的錢,被淘汰是必然;擁有眾多臺商客戶、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副總經理胥傳沛指出。
中國制造2025,最早是大陸國務院總理在2015年3月兩會時提出,5月公布規劃全文。9月發表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11月推出46個智能制造試點行業,政策腳步按照穩定的節奏前行。
印度及東南亞的生產成本,已經比中國低1∕3左右;大陸工信部下屬智庫、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指出,前有歐美技術領先,后有新興國家追兵,漸令中國的制造業失去優勢。
其次中國自2010年起躍居世界第一大生產國,卻還存在眾多可笑又可悲的狀態。
中國必須生產一億雙襪子才能換得一架波音飛機;圓珠筆里的圓珠,中國直到至今都生產不了。中國的鋼鐵年產能10億噸,足夠全世界使用好幾年,但是,中國一年要進口2000多億美元的IC晶片,甚至超過石油進口金額。
生產效率低,關鍵技術及零組件受制于人,產能過剩卻附加價值不高,又污染了環境。種種背景下,中國制造業需要一張變健康的藥方。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也指出,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由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甚至關乎中國能否從成功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等收入國家。
中國制造2025自公布計劃內容以來,各地方政府相應研討,提出了自己的制造政策。
以蘇州市吳江區為例,仔細研究后推出《關于加快全區智慧工業發展若干政策》。吳江區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沈斌說,國策是10年,地方新政則規劃3年,先針對優勢產業進一步深化智能制造更接地氣,避免每個地方政府一窩蜂做同樣的事。
程泰集團是臺灣最大的CNC車床制造商,兩岸皆有設廠。來到蘇州市吳江區,程泰集團精心打造的生產基地,展示間里,一臺六軸機械手正在表演絕技。
漆成亮黃色的機器手先夾取毛胚,接著自動上料放入轉接臺進行制造,再拿出成品,經自動檢測后放上輸送帶,每個動作精準無比,簡約到極致。
轉過頭來往上看,售價人民幣300~400萬的機臺上,赫然寫著偌大的邁向中國制造2025。程泰做的自動化生意,正在配合中國制造業最重要戰略,為程泰制造很大的機會,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說。
中國制造2025首要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中,與程泰最相關的是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中國要升級,少不了這兩個要角。作為公司總指揮楊德華已下令,智能工具機、智能工廠整合方案,及管理與數據分析技術上,將是主軸,兩岸同步做。
與陸企合作,會是下一波爆發點;楊德華透露,程泰在大陸有很多國營企業及A股上市公司的大客戶,在中國政府鼓勵的大政策下,像走馬燈似的,紛紛找上程泰合作。
對臺灣而言如果做的是幫助中國轉型升級,雖然處處商機,但也是不折不扣的競爭。紅色供應鏈,加上中國制造2025推動智能制造,會加劇對臺灣制造的威脅;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直言。
隨著中國制造2025推動,大陸制造業競爭力會更強,從模組、系統、制造,到品牌、行銷及服務,將全面升級,直接間接沖擊臺灣的制造業。
中國制造拍岸而來,臺灣要思考的是,這是沖擊還是機遇?是將顛覆臺灣制造業抑或加速MIT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