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群基首頁 >> 機床行業(yè)新聞
機床行業(yè)新聞
他曾經(jīng)打了180天的地鋪只為了一項比賽、為了那只有0.1厘米的競爭力。一個放牛班的孩子,靠著世界第一的鈑金技術賺進千萬。他的手,是鍍金的黑手。
2008年我從軍中退伍,終于把該盡的義務盡完,要開始找工作了。我覺得27歲才出社會實在是很晚了,尤其對我們這種技術出身,想要盡早拚出一番事業(yè)的人來說,很不想年紀這么大了才在找第一份工作。
之前因緣際會,我在大學里連同實習總共待了五年,雖然有收獲,日子不算白過,但現(xiàn)在我只想趕快出發(fā)。
學汽車鈑金在臺灣能走的路非常有限,可以發(fā)揮的空間很少。去學校當技術教師是最直接的一條路,但一來臺灣的流浪教師很多,沒有空缺,連要找到一個教職都很難。二來這條路很制式,我都可以想像未來10年、20年的樣子,對我的吸引力并不高。
第二條路則是進入企業(yè)。然而臺灣汽車人才市場是很封閉的,學這一行的只能進車廠,你自己出來做,沒有人會買單。臺灣的車廠習慣把技術綁在身上,自己做培訓,開放給外面的項目沒那么多。而技術人員進入車廠,發(fā)展也很有限,頂多當?shù)郊夹g長,就不可能再往上了。
老實說無論進學校或進車廠,因為做的事情過于單一,伸展空間不大,我覺得有點悶。而就在那個時候,廖老師為我指引了第三條路。
當時臺灣有很多汽車設備廠商到中國發(fā)展,他們也想帶臺灣這邊的人才過去一起打拚,特別是做汽車技師培訓這一塊。廖老師有位老朋友是汽車設備廠商和業(yè)公司的老板,他拜托老師在臺灣幫他找人。老師問了我的意愿,也跟我說明中國汽車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況,我覺得機會比臺灣大,于是就答應去中國發(fā)展了。
當年的中國跟臺灣比起來有一些差異點,而這些差異點,就是我認為的機會所在。例如大陸一直想推行證照制度,提升技術人員的專業(yè)度與可信度。然而他們由政府單位發(fā)出的證照,因為考試不嚴謹,公信力不夠,因此各家車廠只好推行自己的證照,像是保時捷有金銀銅級證照。原則上你進到我的車廠,就要參加這些考試,達到我的標準。
大陸車廠的證照制度實施得很徹底,一家經(jīng)銷商有多少個現(xiàn)場維修技師,就要有多少比例的人員取得合格證照。曾經(jīng)有經(jīng)銷商因為合格人數(shù)沒有達標,當年被總公司罰了600萬人民幣,非常嚇人。
因為車廠重視這一套,但內部沒有能力夠好的培訓師來幫他們訓練技師,因此,多數(shù)車廠都會將培訓工作外包,引進外部資源,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接車廠的案子,幫他們培訓技師。
在中國一個經(jīng)銷商基本上一年可以賣到幾千臺車,有時一天就會賣出20、30臺,市場很大培訓的量也很大。我認為到那里可以施展拳腳,對未來也是充滿期待。除了我之外職訓中心的學弟莊益來,晚我一個月退伍,也受到老師鼓勵,想到中國去看看,于是老師就帶著我和阿來同行。
阿來也是汽車鈑金全國金牌得主,技術非常好。我和他兩個人在2008年10月30日那天,身上各自帶著5000塊臺幣,就到上海闖天下了。
我從來沒去過大陸,上海是第一站,有幾位臺灣的學長早我們幾年過去,所以到了當?shù)卮蠹冶舜诉€能互相照應。只是到了大陸第3天,我跟阿來就一南一北被切割開來了。他留在上海,我則被帶到北京,負責一個專屬的培訓項目。
我負責培訓技師的車廠是奧迪,這也是我到大陸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我去之前車廠就已大做廣告,說是有位世界冠軍的老師要來上課了,因此去到那里,很多人都在看這個世界冠軍老師到底有什么厲害之處。
當時奧迪在培訓這一塊幾乎等于零,只有一位兼任的培訓老師。后來差不多跟我同時間,來了一位培訓老師李林森,我們兩人的任務就是要負責幫奧迪從無到有,建制出一個新的培訓體系及培訓中心來。我跟李林森2個人開始全心全意投入課程設計的工作。正常來說每天在5點課程結束后,老師就可以離開了,但我們都會繼續(xù)留下來,寫教案、討論接下來的課程安排。
我讀師大的好處這個時候就顯現(xiàn)出來了。我不但能上臺講課,還能寫教案,雖然寫得不是太好,但至少我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該有的也都有。我跟李老師每天晚上就是面對面而坐,互相討論,他也會提出很多問題。
李老師原本是一汽大眾車廠高官身旁的德文翻譯,后來進入奧迪成為老板的翻譯,因為可以看懂原廠的德文文件,因此被派來做培訓教師。然而,他對汽車的很多東西都不懂,問題很多,而不懂就會跑來問我。
我真的很敬佩他,好學心很強,他可以整個晚上不睡覺,就在那邊研究東西。例如今天我教他焊接,他就會練習一整晚,隔天早上再拿成品給我看:小馬,這是我做的,你點評一下。我看到他因為熬夜,連眼睛都快睜不開了。
看到李老師這樣,我自己也很受激勵。我想人家雖然不懂,但都這么用心努力去學了,我們是不是要想辦法做得更好?在這種心念下,當時我每天都做得很有沖勁。
其實大陸的車廠也有自己的培訓制度,只是做出來的成效很差,我一過去,很快就看出問題點在哪里。
大陸車廠采用的是德國的培訓體系,制度本身沒有問題,但搬到中國來卻行不通。德國的技職教育做得非常好,經(jīng)銷商現(xiàn)場的維修人員都是完成職業(yè)教育后才來就業(yè)的。年輕人進入車廠后,公司會直接培養(yǎng)他進階的技能,不會再上基礎課程。但中國的職業(yè)教育沒有到達那樣的水平,學生出來無法跟企業(yè)接軌。現(xiàn)場的技師有很多人沒上過基礎課程,直接拿德國的制度來套,完全套不進去。
一開始我請現(xiàn)場師傅實際進行車身部件的維修、更換,你一看就知道他的基礎不好,需要重新打底,因此我們要重新規(guī)劃基礎課程。根據(jù)我的規(guī)劃,一期主題課程需要5天的時間,才能把一套系統(tǒng)踏踏實實地學好,然后每個人再回家各自練功。
老實說這是我第一次擔任正式的培訓師,我自己也在摸索。事后,我整理歸納當時的做法,其實就是「模仿—復制—創(chuàng)新」的模式。基本上,我是從臺北職訓中心的教學方式上去進行模仿、復制。
兩天飛一個城市
因為我在職訓中心念的是一年班,就是正規(guī)班,完全知道整套教學的流程與方式,再加上我參加過比賽,知道國際標準在哪里,因此我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水準。我先把職訓中心的做法與比賽的經(jīng)驗端出來,這樣一來,基礎配備就有了。接下來,我要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一套專屬于奧迪車廠的培訓課程。
奧迪在中國有300多家經(jīng)銷商,為了解各地技師的需求,我和李老師開始一段空中飛人的生活。我們平均兩天飛一個城市,先從上海到長春,再從長春到北京、杭州、成都、廣州,然后再回上海。跑這么多地方是因為,我們要調查他們現(xiàn)場維修的狀況,也要了解現(xiàn)場維修技師的水平,然后才能根據(jù)他們的水平與需求,量身設計課程。
我們必須設想,這些課程對現(xiàn)場技師來講會不會太難?如果太難就改簡單一點;不夠,就再加一點。同時,我們得了解原廠的相關數(shù)據(jù),例如,車上有幾種鋼材?各分布在哪些地方?標準規(guī)格是什么?這些都因車廠而異。我花了很大力氣,就這樣一點一滴的把培訓體系及培訓中心弄上來了,幾年下來奧迪也非常滿意。
我還記得剛到奧迪時,有些在這一行已待了多年的老師傅,看到一個年輕小伙子要來當他的老師,心里很不服氣,第一天上課就帶著敵意而來,故意出一些題目來考你。
這個時候我會當場做給他們看,然后再叫他們上來做。這一比高下立判,他們知道你的厲害,就會對你服氣。
通常第一天上課的問題最多,有人不想聽,也有人挑釁,我還碰過一個學員當著我的面說:老師我問你,你覺得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嗎?我笑笑地回答:如果我說不是呢?他竟然回我:如果你說不是,我就打你。我聽了真是哭笑不得,也只能告訴他:我是老師,你敢打我,這門課是不想過了;然后他才作罷。
第一天的狀況很多,但到了第二天你會發(fā)現(xiàn),學員們都開始認真聽你說話了。因為他知道你的功夫比他深,他可以從你這邊學到東西。甚至有人還會開始把你當神一樣的崇拜。
通常第一批來受訓的人,都是車廠里最厲害的師傅,有的人底下也帶徒弟。他們來我這里上過課后會回去分享經(jīng)驗,因此第二年來上課的學員,對我都很客氣、很尊重,也有人在來之前就已經(jīng)認識我了,還會跟我說:我?guī)煾刚f你很厲害。
在奧迪的培訓課程算是我進入大陸后的一個小小成果,奧迪和我合作得很愉快,我也希望可以在穩(wěn)定中求發(fā)展。然而這個時候,我跟我的公司和業(yè)卻產生了一些矛盾。
第一是培訓質量的矛盾。我上課的步伐沒有很快,一期5天,一年大約20期,頂多25期。為了手把手地教,我要求一班最多只能有12個人,人數(shù)太多會沒辦法教。奧迪經(jīng)銷商那么多,光我一個老師根本上不完,而奧迪要求培訓品質,也不希望把量搞得太大,只是和業(yè)是要做生意的,學員人數(shù)不多,開課的期數(shù)又少,其他人可以開30期,但你只能開25期,公司利潤會不符預期。
我們的出發(fā)點是想把事情做好,但公司要的是培訓量,彼此間產生了些矛盾,因此公司逐漸對我有些聲音出來。其次公司原本答應我的一些事,事后證明都做不到。公司業(yè)績成長沒有反應在年終或薪資上,更扯的是我發(fā)現(xiàn)他們給大陸培訓師的報酬比給我們的還高。基于這些原因,我覺得沒有必要再待下去了,想要離開。
沒有想到另一頭的奧迪跟和業(yè)的合約期滿,也不想再繼續(xù)合作了。他們負責培訓項目的人打電話給我:小馬,我們不跟和業(yè)合作了,只想跟你合作,你自己出來當個體戶,我們的合約就交給你。于是我在2012年初,選擇了離開和業(yè),單獨和奧迪進行合作。和奧迪的長期合作為我在大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至少我有了舞臺可以發(fā)揮,也獲得國際大廠的認可。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不留在臺灣發(fā)展?其實如果有好的機會,誰不想留在家鄉(xiāng)?然而現(xiàn)實的狀況是,我留在臺灣真的沒什么機會。大陸的舞臺比臺灣大太多了,這邊可以做的事,在臺灣真的做不到。
以培訓來說這邊經(jīng)銷商的網(wǎng)絡非常大,需求量高,但他們做不來,也沒有技術能力可做,因此就需要我們。而臺灣的經(jīng)銷商就這么多,車廠也都攬著自己做,根本沒有破口讓你進去。還有為了吸引人才及宣傳企業(yè),這邊的車廠會砸錢舉辦比賽,但臺灣哪家車廠會花個幾百萬辦一場比賽?目前看起來是沒有。以前有車廠辦過,但規(guī)模很小,幾乎引不起注意。
即使是臺灣品牌,在中國的做法也跟在臺灣不一樣。以納智捷來說,我看到的是他在臺灣的做法很普通,但在大陸就砸了很多錢在辦活動、做行銷,他們看到的無非就是這邊的市場。
當然市場大,挑戰(zhàn)也大,和奧迪的合作雖然成果不錯,但這只是開始。我知道,將來要走的路還很長,還有好多事在前頭等著我。
臺灣放牛班小子馬祥原的世界冠軍之路友情鏈接:沙迪克慢走絲、群基鏈接、模具機械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