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明光電創立于1999年2月成立,經過數年的辛勤深耕,廣明光電以卓越的研發速度,嚴謹的制造能力,完善的品質管制,通過多家國際大廠認證,并成為全球主要電腦周邊儲存產品供應商。
廣明光電2004年加入消費性電子產品研發制造,以光、機、電核心技術出發,跨足其他多媒體領域,從OEM、ODM,甚至IDM模式爭取國際大廠訂單。
廣明光電2006年并切入汽車電子市場,目前已陸續進入德國丶日本丶中國等知名車廠供應鏈, 針對車用產品的特殊規格要求,研發符合車規標準的產品以及創新技術的導入。為因應快速的市場變遷及擴大市場范疇,廣明光電近年來以既有之儲存與自動控制技術為基礎,跨足固態硬盤與自動化領域,發展云端固態硬盤應用與3C產業自動化設備方案,期許成為市場領先者。
廣明光電成立之初設定的目標即是:深耕技術丶培養優秀人才, 期以有限的資源,做最精致的人才培養,讓技術根留臺灣,愿以最大的研究能量,創造人才無限的發揮空間,除了為股東追求更高的利潤,為員工追求更光明的前途外,廣明光電更以提升臺灣的技術能力為職志,做為以廣明光電的成長茁壯與永續經營的目標。
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以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產品、設備、周邊組件為主軸,制造業應用為基礎,包含生產、制造、組裝等制程,并擴大應用至生活,
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等領域,以提供業界更多專業及多元的交流展示平臺,廣明光電敬邀您的參與。
展出時間:2016/8/31 (三)- 9/2(五)09:00-17:00、2016/9/3 (六)09:00-16:00
展出地點:臺灣臺北世貿南港展覽館(臺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二路188號3F
電話:03-328-8090、傳真:03-328-9515
交通信息:
開車的訪客:請于中山高林口交流道下,往龜山的方向行駛文化一路,至華亞二路右轉,再右轉至文化二路。
機場至廣明光電:國道二號東行至中山高(國道一號)往臺北方向,林口交流道下,往龜山的方向行駛文化一路,至華亞二路右轉,再右轉至文化二路。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南下者可至臺北長庚醫院搭乘接駁車(臺北─林口)、三重客運(臺北─林口長庚),抵達林口長庚院區。北上者可搭乘國光客運(新竹─林口長庚),抵達林口長庚院區。從林口長庚醫院,沿文化二路步行約15分鐘,或搭乘出租車,即可到達。
廣明光電的工程師祕密研發臺灣首個協作機器人,以無名小卒之姿,驚艷東京國際機器人展。 過程有多祕密?就連集團董事長林百里也被蒙在鼓里。
8月廣達集團旗下光碟機大廠廣明光電董事會剛結束,總經理何世池邀集團董事長林百里看一款祕密研發、尚未曝光的機器人。
廣達與廣明只隔一條馬路,相較廣達一樓永遠人聲鼎沸,年營收157億臺幣的廣明,冷清安靜。
很久沒到廣明辦公區走動的林百里看完,拋下一句讓一旁忐忑不安的工程師大感欣慰的話;鴻海有機器人,我們的也不差??!
四個月后規模全球最大的東京國際機器人展,廣明自有品牌的協作型機器人TM5,甚至吸引歐洲大廠ABB高層,前來探詢。
回來后接到一堆征詢電話;負責TM研發團隊、廣明光電系統裝置事業群智慧系統事業處資深處長黃識忠難掩興奮。遵循林百里的烏龜哲學,廣明研發超過3年的祕密武器,首站就鎖定難度最高的東京國際機器人展。和上銀科技,成為唯二參展的臺灣廠。
蘋果筆電制造廠的子公司、出身IT業的背景,試圖給使用者一款智慧、操作簡單、安全、整合方案的機器人;加拿大機器人廠Robotiq在部落格這樣形容TM5。
TM5是臺灣首個能用智慧型手機,完成自動化流程編輯的機器人。最大賣點是人機協作,內建視覺軟體系統,工程師能在生產線上直接用手抓著機器手臂導引,五分鐘內就能完成,傳統機器手臂需要視覺專家、專業操作員完成的視覺取放動作。最后一定要人機協作,工業4.0就是要達到人機互動、甚至機器與機器互動的目標;臺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說。
廣明曾做出全臺第一款薄形光碟機,還和聯發科爭霸過股王。為什幺會跨入高手云集的機器人產業?
從我接總經理第一天,董事長(林百里)就說,光碟機會不見;10年前接下總經理的何世池坦言。
云端的盛行,讓光碟機淪為瀕臨絕種的電腦周邊配件。廣明每股獲利從20多元,慘跌剩個位數。廣明必須轉型,鎖定儲存、汽車電子、機器人。機器人扮演多角化轉型的要角。
但光碟機和機器人看似八竿子打不著,廣明能做嗎?其實兩者所需的技術系出同源。機器人是馬達、控制器、感測器、機構等機光電技術的整合,光碟機就是一個典型的機電整合產品;前聯發科主管、好漾科技總經理趙志謀解釋。
時間回到4年前,當時苦思出路的何世池,決定投入機器人。
他念臺大機械所,專攻自動控制,到倫敦帝國學院念博士,學的也是醫療協作機器人,回臺后反而投入正起飛的光碟機業;一手負責TM團隊的黃識忠,在臺大機械所也主修自動控制。
繞了一圈,反而回到老本行;就像命中注定一樣,曾負責帶光碟機研發的黃識忠說。
但何世池剛向林百里提做機器人時,卻被潑冷水。林百里反問他,日本松下做都不賺錢;那你還做?
何世池沒放棄,反而先定位,廣明能做哪種機器人。
整個團隊開始潛水默默研發。剛開始,鎖定最多人做的傳統型機器手臂。他先買了一、兩支市面上的傳統型機器手臂來測試,發現非常不好用──除了要找專業工程師操作,機器手臂就像瞎子,沒設定影像系統,就沒辦法夾取零件,還得找昂貴的系統整合商,又要再花2到3個月。
小企業哪有那幺多錢找系統整合業?3C產業變化速度快,哪可能每生產一次產品,就買一次新機器手臂、做一次系統整合?黃識忠發覺的現實問題,全變成廣明的機會。
答案很清楚,后進市場的廣明,要做一款能讓中小企業、3C業者在產線上簡單操作,人和機器能合作的機器人。就像哈佛商業評論今年6月超越自動化的人才中說的,機器和人之間的互補性,能增加生產力,提高盈余。
但實際動手設計時,又碰上另一個問題。臺灣多數機械廠買工研院軸卡,買馬達、控制器,組裝好機器手臂就上市賣。廣明光電剛開始也用同樣模式做一支手臂,但放上產線測試,又發現不好用,整支丟回實驗室角落。
問題在工研院公版般的軸卡,綁死創新能力。黃識忠決定不用公版軸卡,要工程師寫程式軟體、做馬達、控制器,寫影像系統軟體,最后做成模組,全部功能整合到手臂。堅持自制關鍵組件,才能差異化。
摸索了3年廣明內部沒幾個人知道黃識忠的團隊到底在做什幺,連大老板林百里直到4個月前,才看到還沒上漆的成品。
終于廣明光電第一支人機協作機器手臂誕生,使用者不需要透過系統整合廠,就能輕易操作,還一舉進軍世界級的東京國際機器人展。
然而最大挑戰還是怎幺賺錢?不容易現在一臺六軸手臂的價錢,從200多萬跌到60多萬;一名機械業董事長憂心,中國現有7-8千家機器人廠,都已進入淘汰潮。跌價幅度,彷彿3C業惡夢重現。
機器人不像電子產品,壞了就丟,可靠度很重要,廣明需要證明產品的能耐;這名董事長說。
如果停在現在這一步,我們還是死;何世池很坦白。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觀察;現在機器人價格便宜到一個臨界點,電子業覺得半年內可回收,就會愿意用,需求量就會爆發,也是機會。
目前廣明光電的TM機器人已放進自家松江、常熟產線測試。甚至廣達重慶的筆電產線,TM機器人也正配合產線需求,低調合作,但廣明光電對細節保密。
大轉型的廣明光電在高度競爭的機器人產業能否殺出一條血路,雖仍是未知數,但這批資深工程師的一身技術能量能重尋出口,已為前途迷茫的臺灣電子業,點起一小盞明燈。